二手車,車網,賣車網-外資能源巨頭佈局中國大賺特賺:不舍退出南海


■要讓這些能源巨頭撤出南海爭議區域,除非能給他們在中國市場至少同等的利益條件,但中國出不起這個籌碼

■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昨日表示,海南省將加快南海資源開發,建設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羅保銘說,“發展海洋經濟是海南拓展發展空間、也是為維護國傢南海權益肩負的一份責任”

南海問題復雜的利益鏈條再次顯現。繼美菲在“敏感時期”聯合軍演、菲律賓公開尋求美國軍事援助後,4月25日,南海對峙第15天,《環球時報》刊發文章稱,“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旗下企業OVL因開采困難,想從南海爭議水域一塊不出油的區域退出。但印度政府認為,退出‘將會被認為屈服於來自中國的壓力’。”

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瞭石油企業在復雜南海問題中的處境——既要從企業角度出發,最大程度地尋求利益;又要服從國傢“安排”,做出符合國傢利益的舉動。“從上述角度就能理解,為什麼如此多的國際能源巨頭會一邊在南海的爭議海域開采石油,一邊又始終不忘尋求與中國從上遊勘探、中遊煉化到下遊零售等一系列的合作機會。”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本報昨日統計發現,除瞭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等早已在中國佈局的海外油企,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存在爭議的周邊國傢的國有石油企業,無不與中國政府或“三桶油”公司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合作。

鄰國合作早已展開

不管是近期發生的中菲南海對峙事件,還是此前幾年南海邊界的其他摩擦事件,都曾讓中國和周邊鄰國的關系發生過“不愉快”。但不為人注意的是,就能源層面而言,中國實際上和這些周邊鄰國的國有石油公司均有合作。

“公司正調查越南市場對石化產品的潛在需求,同時也關注中國市場。”2007年1月25日的這番表述,不是出自石油開采企業中的“大佬”之口,而是菲律賓國傢石油公司(PNOC)時任總裁哈立德·阿爾法達。彼時的背景是,2006年全年的國際油價表現並不強勢,未取得預想成績的PNOC出口“不理想”,需拓展新的出口市場。

事實上,阿爾法達當年將目標瞄向中國前,中國油企就與PNOC開展瞭合作。2005年12月28日,中海油曾宣佈“獲得瞭PNOC兩年期28口地熱井固井作業合同”,該公司首席執行官Paul A.Aquino參加瞭簽約儀式。

更早之前,中海油2003年11月11日表示,與PNOC簽署意向,欲“共同勘探開發南海的油氣資源”。本報查閱的2003年的一篇新聞稿稱,“據已簽署的意向,雙方同意組成聯合工作委員會,對位於南中國海適於油氣勘探開發的可能區域進行甄選”。但據可查閱的公開資料,本報未能發現中海油與PNOC共同宣佈過關於南海油氣田的勘探目標。

中海油合作的對象還有印尼國傢石油公司(Pertamina)。在2004年6月的一篇新聞稿中,時任中海油總經理的傅成玉表示,“在印尼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中海油與Pertamina建立瞭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傅成玉當時表示,中海油在印尼已投資10億美元,成為印尼海上最大的油氣作業者,“目前公司在印尼作業情況良好,並準備進一步擴大作業活動,尋找其他領域的合作機會”。新聞稿還援引傅成玉的話表示,“希望Pertamina與中海油探討油氣及其他工業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建立長期夥伴關系。”

正如2004年的這篇新聞稿所言,2002年9月26日的一則消息顯示,中海油和Pertamina簽署瞭一項價值為85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合約,向福建一個計劃中的接收站供應液化天然氣,為期25年。

國務院總理溫傢寶去年11月訪問文萊期間,按官方媒體報道,“中海油也和文萊國傢石油公司簽署協議,共同進行海上石油勘探和開發。”

不止是菲律賓、印尼和文萊,在南海爭端中一直“埋頭苦幹,低調采油”的馬來西亞也早就與中國開展瞭油氣合作。2004年6月25日,全球500強企業之一的馬來西亞國傢石油公司(馬石油)在深圳成立瞭一傢辦事機構——馬石油貿易(中國)有限公司,其屬於馬石油的獨資子公司。按當時媒體報道的說法,這是“第一傢經營型辦事機構”。

在中國市場,馬石油最主要的業務就是潤滑油。馬石油貿易(中國)有限公司官網介紹,該公司“現正全力開發中國的潤滑油及其他石油產品市場”,且“正在中國的潤滑油市場快速發展”。2010年1月,馬石油完成瞭對山東濰坊聖馬力潤滑油的收購。馬石油還在2004年冠名過“馬石油上海國際汽車街道賽”。

另外,從零星的資料看,中國企業與越南國傢石油公司也有過交流。2009年7月15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李春光“會見瞭來訪的越南國傢石油公司總經理裴玉寶一行,雙方就進一步加強合作展開深入的交流”。2001年,媒體報道稱,時任中海油總經理衛留成“與越南國傢石油公司的首腦洽談合作事宜”。

西方油企全方位佈局

在崔新生看來,中國與鄰國的國有石油公司合作更多還是在“較淺的層次”,由於南海爭端引起的區域關系相對緊張等因素,與相關企業很難進行全方位且非常深入的合作,尤其是對於“合作勘探南海資源”的承諾,更難有實質性推進。崔新生認為,相較而言,由於資金雄厚、技術先進,在南海爭議區域不斷采油的外資企業“更易在中國進行全方位的業務佈局”。

比如,英國石油(BP)就在官網介紹,1973年起,其就在華拓展業務。BP目前在中國投資總額達48億美元,是在華投資額領先的外國企業之一。與中國鄰國國有石油公司的淺層次合作不同,BP稱,其四大核心業務——上遊的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天然氣發電到下遊的石油化工、油品營銷等“都在中國有廣泛的開展”。數據顯示,在廣東、浙江等南方沿海地區,BP大約有800傢合資加油站。

BP另一個宣傳詞是“惟一參與航空燃油服務的外方合作夥伴”。據瞭解,在幾年前中航油公司的重組中,BP曾對中航油注資4400萬美元,占重組後公司20%的股權。

在南海開發方面,BP也一直在積極佈局。今年2月15日,BP在中國官網發佈新聞稿稱,“中國南海43/11深水區塊權益的收購已獲得中國商務部的批準。”據瞭解,該區塊由BP、中海油和科麥奇中國石油有限公司(安納達科石油公司全資子公司)聯合開發。不過,在中國與鄰國的南海爭議區域,BP同樣沒有停止行動——據越南媒體報道,今年4月,越南正式啟動瞭與BP在南沙建設天然氣田和管道的計劃。

2008年曾與越南達成“初步勘探合作協議”、並計劃在中越爭議區域勘探石油的埃克森美孚,同樣在中國佈局瞭全產業鏈。公開資料顯示,埃克森美孚在中國的業務包括石油勘探、天然氣及燃料銷售、潤滑油銷售和服務、化工及發電。

在南海與越南有深度開采協議的日本石油公司與中國也有合作。2008年5月,中石油與新日本石油株式會社會長渡文明在日本東京共同簽署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新日本石油株式會社關於建立煉油合資企業的合作意向書》和《原油委托加工協議書》。而早在2003年,新日本石油公司曾獨傢投資2500萬美元在蘇州高新產業開發區成立瞭“新日石液晶(蘇州)有限公司”,生產手機彩色液晶薄膜等。

資本市場的一個例子是,2000年10月,當中石化將20%的股份在港發行時,BP、殼牌和埃克森美孚分別認購中石化H股18.29億股、19.66億股和31.685億股。

對南海局勢影響幾何

盡管眾多國際石油巨頭均在中國有所投資,但從公開資料看,並沒有任何有關這些企業在中國的盈利、收益的詳細數據。

“消費者同樣不能否定這些外資油企在中國市場中的貢獻。但幾乎能肯定,絕大多數在華的國外能源企業都有不菲的收益。”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直言,“一方面,作為能源消費大國,中國在原油勘探、進出口、煉化和成品油的銷售方面,均有一定的市場可操作空間。另一方面,就能源消費市場的潛力而言,中國同樣在全球數一數二。所以,在巨大的能源需求面前,連同中國的‘三桶油’一起,國外能源企業不會不受益。甚至可以認為,沒有瞭中國市場,國外的能源巨頭會損失很大一塊收益。”

那麼,中國會不會利用這種巨大的“利益綁定”,對國外油企在南海的行動施壓,以制止其在南海爭議地區的開采行為?

“這幾乎不可能。”崔新生認為,“要讓這些能源巨頭撤出南海爭議區域,除非能給他們在中國市場至少同等的利益條件。但該操作性並不強——首先,南海油氣資源的開采前景不可估量;其次,即使他們同意置換,中國或也出不起相同的籌碼。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在與外來資本合資開采的油田中,中國往往會堅守51%的合作底線。”

林伯強說,對於南海資源,中國惟有及早、快速地深入挖掘,“這幾乎是惟一的辦法”。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南海油氣資源開采從經濟和國傢安全的角度對中國都至關重要。“中國應投入更多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而現在,國內石油巨頭資金都很充裕,與其‘投資’其他領域,不如將資金投入到海洋開發中。”他說。

昨天的一則好消息是,據人民網報道,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在中共海南省第六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時稱,“海南省將加快南海資源開發,建設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

“發展海洋經濟是海南拓展發展空間、培育新經濟增長極的戰略選擇,也是為維護國傢南海權益肩負的一份責任。”羅保銘說。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二手車網 車網 賣車網
    全站熱搜

    m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